学术背景:上世纪末,张正忠提出“田园山水画”名称、概念与山水画“四大分支说”

  江苏海门画家张正忠在长期创作实践、实景考察的同时,对田园山水画课题进行重点研究。年,他提出“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名称、概念,并把它看作山水画科下面的一个“画目”。接着他又提出山水画的“四大分支”——峰岭山水画、田园山水画、城市山水画、海景山水画,并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了《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田园山水百图》等专著,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建立了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史学理论体系。年,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在海门创立。

  新闻链接:“中国田园山水画学术研讨会”11月26日在海门举行

  11月26日,正值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开馆一周年,中国田园山水画名称、概念诞生22周年之际,“中国田园山水画学术研讨会”在海门举行。这次研讨会邀请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邓福星做学术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做学术主持;由中国画学会提供学术支持,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美术观察杂志社、国画家杂志社、中国书画报社做后援单位。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一兵做开场主持,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忠新参会并致辞,海门市政协副主席郁斌做总结发言。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天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中国田园山水画院院长张正忠、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沛君、南京博物院展览部主任万新华、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东方艺术家》主编李鸣泉、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傅志刚、龙岩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周明聪、中国书画报社国画部主任江丽红、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教学部主任赵春秋、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张荣国、佛山画院院长叶其青、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院长康荣、江苏省美协理论艺委会委员邹凌、江苏黄海画院院长胥力浦、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师史国富、佛山市美协常务理事陈玉莲、南京散圣书画院院长梁立志等二十余位理论家、田园山水画家、书画专业媒体人齐聚海门,对当代中国田园山水画史论研究的新突破及其学术价值、指导意义等进行深入论证与研讨。

参观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

参观中国田园山水画院

参观张正忠田园山水美术馆

  现场研讨:田园山水——最长情的精神依恋,最人文的美术话题

王一兵做开场主持

陈忠新致辞

郁斌做总结发言

李一

  李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句话:“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党中央把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提到这样高度的情况之下,我们召开中国田园山水画学术研讨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为中国田园山水画就是探讨我们生活的家园和我们之间这种艺术上的关系。中国山水画从宋代以来就提倡“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是最美好的山水画境界。实际上这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在我理解起来,就是田园山水。如何让体现田园美的山水画在当今建设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艺术,这是“十九大”以后中国田园山水画的新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这样一个会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张正忠

  张正忠:我国人群的视角“田园”,最早在《诗经》形成时期。《诗经》有很多地方描写了农事、乡村、自然景色,体现了人们对田园景物的和对田园美的初步认识。诗歌的传播加速了世人对田园美认识的觉醒。所以田园诗的发端,应该要推前到《诗经》。田园诗对田园山水画的起源,作为一种思维、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陶渊明的田园诗标志着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田园美的认识已经步入一个新时代。这种审美认识上的突破,使人们的视角往田园景观上靠近了一大步。真正对田园山水画的起源产生全面影响的是六朝和唐代诗歌。到了唐代,很多诗人陶醉于田园之美中,而许多画家也是诗人。在繁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的时代,田园之美进入绘画是顺理成章的事。也许那时典型的田园山水画已经出现,但是没有流传下来。到五代的南唐,就留下了精彩的、无可争议的田园山水画作品——赵幹的《江行初雪图》。

邓福星

  邓福星:正忠先生刚才从田园诗入手,探讨田园山水画的缘起和形成问题。作为一种探讨方法,我是完全赞同的。中华艺术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其决定了中华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也决定了田园山水画的基本特征。有时“田园”与“家园”同义。田园山水寄寓了人们的乡情、乡思。人们在那里扎下生命之“根”,终生都难以割舍。对于家乡的热爱和怀恋是一种深层情结,世代如此,也是一种心理遗传。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田园山水是画家为心灵打造的诗意的永恒驻地。当今,归隐意识已经不再是田园山水画表现的重要题材。而生态文明、最美家园和地域风情,有可能成为当代田园山水画表现的重要内容。最近几年许多地方都在打造当地的画派,但海门没有。他们着眼于一个特定题材的绘画,促进创作,研讨理论,向纵深发掘,往横向拓展,实实在在地做艺术、做学术,表现了海门市有关领导在文化建设中的远见卓识和务实作风。

高天民

  高天民:我觉得“田园山水画”这个概念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只要表现了田园乡野景色的山水画就是田园山水画。狭义的解释,是不是可以说,以有人居的乡野自然为描绘对象,具有乡野情趣和人文情怀的山水画,才能称得上是田园山水画?田园山水不仅仅反映农耕经济,还反映儒道互补(入世与出世)的关系。它既是农耕经济文化的一种现实基础的反映,同时又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张正忠先生把传统山水画的历史进行了重新的组织和阐释,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认识,也将中国美术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中国田园山水画”这一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为画家进行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评论、解释、归类当代山水画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潘耀昌

  潘耀昌:张正忠先生“田园山水画”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代表人对历史的一种追忆。刚才他又分享了他对田园诗与田园山水画起源关系的研究。田园诗在当代有一个现实意义,就是我们回不到那个时代的田园了,那种田园诗的环境已经没了,但是它已经升华成一种美学。现在很多人怀念江南,怀念皖南故居,怀念消逝的过去。这种怀念不仅是情绪上、心灵上的补偿,而且是精神上的一种升华。张正忠先生对田园诗的研究,实际上是挖掘了田园诗意的美学。另外,“田园山水画”的概念给我们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高屋建瓴的理念。中国农村的总体面貌比较落后。怎么改造?那就是田园山水的理念。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

徐沛君

  徐沛君:经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我感觉到田园山水画的价值是非常独特的。它先天就具有一种深情回望过去的审美倾向。随着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田园山水画可以通过视觉图像给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地,让人们能够在忙碌之后获得宁静,有一种皈依感。我倒不太赞成把它的概念放到很大,能够有很强的前瞻性;能把它做得很精,让人看到它,就仿佛闻到久违的泥土芳香、唤起儿时的记忆,能够给社会变革提供一个图像的记载或者一个思考的载体,那么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它的伟大之处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万新华

  万新华: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的创立对海门地方文化建设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这里面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有张正忠老师的个人努力。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趋势这个角度来看,对田园山水画的研究和推动符合当下文化建设的要求。其中精神价值方面的内容,对当下建设美丽乡村、温馨家园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张老师在学术上对田园山水画进行理论梳理和专门探讨,又在创作上进行坚持不懈的实践,并持续地开展相关活动。可以说,他对当代田园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鸣泉

  李鸣泉:中国田园山水画的研究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应该感谢当地政府、感谢张老师的努力。我的愿望只有两个。第一个是田园山水画的活动能持续下去。中国田园山水画双年展完全可以走出海门,到全国各地去办。这一方面可以调动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更好地宣传、推广田园山水画;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采风、写生,激发画家的创作积极性。我的第二个愿望就是深入。田园山水画既要表现美,又要注重文化内涵,有传统文化的延续,更要社会现实,体现时代追求。

傅志刚

  傅志刚:用十九大报告来讲,中国将在年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文化肯定是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个部分。我觉得田园山水画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大家都看得懂。田园山水画的推进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传统不仅是笔墨方面的,还有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精神、中国气派。这次习主席陪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故宫博物院参观,特朗普似乎想打压一下中国,说你们中国文化没有巴比伦文化时间早。当时习主席就说,但是它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中国文化五千年没有断过。这是因为中国文化里面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文化传承下来。

周明聪

  周明聪:参观了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和张正忠田园山水美术馆,深刻感受了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学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张院长的田园山水画创作成果,既佩服其独到眼光又感动其执着热忱。刚才有人提出应该走出海门举办中国田园山水画展,扩大影响力。我认为很有必要。我是台湾人,现在龙岩学院任教。建议以后有机会到台湾举办田园山水画展及学术研讨,加强两岸学术交流与艺术创作观摩探讨。我愿尽绵薄之力,促成展览、研讨及宝岛采风活动。

江丽红

  江丽红:这次来到海门,看到张先生这些年辛勤耕耘的“田园”有了非常大的收获。尤其是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做得非常学术,视觉效果非常好。把一个画目历史建馆陈列,在全国是首创,体现了艺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它一方面可以作为文化宣传的窗口,让群众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美术教育基地,给美术院校的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课堂。在此基础上,海门可以考虑创建自己的绿色生态田园基地,结合画史馆的田园历史文化展示,为群众休闲和画家写生提供良好的体验。

赵春秋

  赵春秋: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以及审美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画家是一种挑战。画家创作肯定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古代田园山水体现的是文人士大夫归园田居的生活状态和一种遁世思想。向古人伸手,是要把这种东西直接继承过来吗?向生活伸手,是不是对田园生活作一种农家乐式的解读,或者作一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图解式绘画就可以?传统山水所要表达的第一是自然美、第二是笔墨美、第三是意境美。这是我们所要坚持的。此外,画家还要有社会担当,把绘画上升到哲学美的高度,正所谓“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

张荣国

  张荣国:张正忠先生不仅努力探索田园山水画的创作,而且在学术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究,使二者相互生发、交融共进。他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等系列著作,既有对发展历程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当代现状的横向呈现,达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田园山水画”这一概念由张正忠先生提出并得到画家、理论家的响应与支持,在画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的建立、画展和研讨会的举办以及媒体的传播,无疑促进了田园山水画的发展。

叶其青

  叶其青:张正忠老师虽然身处基层,但目光高远,以他的胸襟、卓识与勤奋,成功梳理、建构起田园山水画这一重要的学术题旨与体系,并创立了相关的创作、展示平台,更凝聚起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我认为这些都是足以写入画史的事件。田园山水画创作必须坚持两个传统:一是坚持与生俱来的诗性传统,二是坚持师法造化、贴近生活的传统。

康荣

  康荣:我们现在面临着如何壮大中国田园山水画理论研究以及创作实践队伍的问题。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上名家辈出、佳作迭现,那么我们如何赶超古人?我觉得这是以后田园山水画加深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元素之一。

邹凌

  邹凌:中国田园山水画,古今不同:相同处在于都是以农耕经济为背景,诗意地反映田园风貌,追求“平淡天真”;不同处在于古代田园山水画大多带有隐逸情调,而现代田园山水画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时代精神。如今的田园画家多生活在城市,通过写生与田园保持亲密接触,使心灵与田园相契合,笔墨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融入了新内容。

胥力浦

  胥力浦:田园山水画家要多到生活中去写生。此外,还要有社会责任的担当。上个月我去四川高县复兴镇。那里正搞田园开发,邀请我去看看怎么设计才有诗情画意,我给提了建议。前两天听说项目批下来了。作为田园山水画家能参与环境规划,我很高兴。

史国富

  史国富:这次看到张正忠老师的大量田园山水画作品,受到很大触动。他完全表现的是他自己的生活,而且坚守这一块,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

陈玉莲

  陈玉莲:张正忠院长二十多年来研究探索中国田园山水画,倡导保护生态、讴歌绿色家园,这些都与我们“容桂水乡画”的探索路向不谋而合,因而我们的这些作品都很荣幸地属于“田园山水画”。在创作实践中,我坚持写生与创作的结合,即“对景创作”。历经多年的学习、锤炼、探索,我领悟到,创作是精神与景物长期磨合与交融的过程,既要有“苦行僧”那般的坚毅,还要有文化学养的积累、个人品格的修持。

梁立志

  梁立志:我要说两句话。一是我这次来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听了前面专家的发言,受益匪浅。二是感谢张正忠先生对中国田园山水画史论研究的贡献。他的田园山水画理论给我们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引导。

  书面发言:田园山水画让我们留住麦田、守住乡愁、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此次研讨还收到一些专家学者的书面发言。他们认为,田园山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田园山水画寄寓我们一代代中国人的思乡、爱乡情感,田园山水画的当代研究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自信。限于篇幅,这里仅列目录如下:

  何东(中国书画报社社长):《中国田园山水画学术理论体系建立的重大意义》

  魏广君(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篆刻研究所副所长):《田园山水画家的人文情怀》

  杨惠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奠定了一个新的学科建设的基础》

  杨明义(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研究历史,创造历史》

  吴耀华(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田园山水的清净身影》

  郭子良(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田园山水画未来可期》

  王法(江苏省国画院艺委会办公室主任):《南通田园文化的“江海艺境”》

  施石希(海门画院画师):《树立田园山水画的民族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书画报》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白癜风怎么治才最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ngyanshizx.com/lyxx/96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