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央媒都聚焦福建,报道了龙岩这件事: 《人民日报》7月10日的头版,刊登《福建林改:将改革从山下转向山上绿了群山富了林农》,并配发评论《以改革助力绿色发展》。 在当天《人民日报》的第十版记者调查专栏,还刊登了《从曾经的国定贫困县到福建省“十佳县”——武平林改十五年》。不得了,整整一个版。 新华社7月9日刊发《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福建林改奏响绿色发展咏叹调》,稿件近字。 福建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村民李桂林展示林权改革后领到的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6月16日摄)。 7月10日晚上,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的第一集:改革开创绿色发展新篇章。 整版、长篇、系列,报道规格如此不同凡响,为啥?从央媒稿件里,对福建林改的总体描述中可见一斑: 人民日报这是一场藏于绿叶之下的伟大革命。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变革”。新华社●这是一场开创历史的改革,发轫于八闽大地,功成于全国,带来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触及产权问题核心,惠农利民,增进我国亿万林农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一场不停步的改革,从绿色生产到绿色生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央视新闻联播年发端于福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这场改革意义深远,触及产权问题核心,增进我国亿万林农的获得感。这场伟大改革发源于武平县捷文村,改革是怎么起步的,遇到了啥困难,捷文村里有很多故事。 在福建武平县捷文村,2万多亩山林郁郁葱葱,林下养鸡、林下中药等林下经济每年为村民创造一千多万元产值。林农李桂林家光林下养殖,一年就能多出2万多元。 福建武平县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我现在就是要把这个林子保护好,林子保护好了,我们的林下经济就可以发展,什么都有了。 村民告诉记者,与年相比,这个村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林木蓄积量增长84%。之所以对比年,是因为这一年,在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主导下,一场影响亿万林农的改革在捷文村起步。 在那之前,捷文村林地归村集体所有,也就成了谁都想啃一口的唐僧肉。谁家急着用钱,就去偷砍几棵树卖,甚至碗口粗的小树,也被一刀砍下。 福建武平县捷文村时任党支部书记李永兴:集体的林就像老爷子的胡子一样,大家都可以拔,反正是公家的,假如我不砍,让他(别人)砍掉了。 捷文村在村头建的岗哨如今落锁多年,但当年经常能拦截到偷运木头的村民。就这样,一边是守,一边是偷,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这种困局普遍存在。 福建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党支部书记林美平:当时村里对护林投入成本太高,村里两部边三轮,11个护林员,管理8万多亩山,还力不从心。 改变这种局面的尝试出现在年,武平县率先试点明晰林地产权,包林到户。捷文村主动要求,成为三个试点村之一。当年12月,村民李桂林拿到了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证上第一次明确了林地的所有权归属村委会,使用权、经营权归李桂林。 福建武平县捷文村村民李桂林:第一号,李桂林,当时我上去领的时候,心情非常激动,自己拿到了林权证了,对这片林地,像吃了定心丸了,这就是我的山了。 捷文村的林改很顺利,可武平县的三个试点村却有一个因为操作层面问题失败了,这时候,改革的路该向何处走?武平县拿不准了。 福建省武平县时任县委书记严金静:当时如果退,全军覆没,那就大面积的乱砍乱伐,就是难以控制的,当年真的压力重重。 破局出现在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一直北京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北京中科医院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