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号《后窗》

年,纪录片《高三》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

这是纪录片导演周浩的第二部片子,他在获奖后表示:“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几乎与每一个中国家庭,甚至是每一个人都相关的故事。这部影片,每个人的解读方式各异。对中国有兴趣的朋友,我相信他们能读出他们想要的东西。”

年初,周浩就试图以黄冈中学为蓝本拍摄一部关于高考的纪录片,遭到校方拒绝之后,在朋友的引荐下,周浩进入到了武平一中——位于福建贫困山区的一所高中。他说“选择这所学校、选择王锦春真有点像押宝一样。”

纪录片《高三》的主角,武平一中高三语文老师王锦春

《高三》讲述了福建省武平一中高三(7)班的真实生活;一群希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中国少年,以及一位以帮助学生完成高考来确认自我价值的教师王锦春。

周浩用了一年时间,以班主任王锦春为线索,平行地记录了“尖子生”林佳燕、“差生”钟生明、“早恋生”张兴旺以及学生的父母等人物的生活,影片呈现了在试图平均分配公平机会的高考体制中,学生们的叛逆与归顺、老师们的焦虑与教化。

在命运的骰子落下之前,那些有用无用的知识、或高或低的分数、没完没了的考试,完全代替了他们自由的成长,几乎虏获了他们全部的青春时光。

自年开始,中国加快了高校扩招步伐,文凭贬值,大学生就业困境也随之而来。在《高三》上映十二年之后,我们重访纪录片中的主角,去看那些被虏获的青春换来了什么,命运的骰子是否落下。

“尖子生”的北京生活

5月12日中午,在北京市西城区财富广场的咖啡馆,林佳燕准时出现了,她穿着职业装,身形消瘦,目光中有些人到中年的疲倦。

十二年前,出现在纪录片中的林佳燕还是面庞黝黑,齐耳短发的朴素学生,她侧着身子偷听着上一届高三毕业班的报考消息,“分报北大可不稳”,对于高分,她总是很敏感,却又总是不露痕迹。

镜头里的林佳燕捂着耳朵大声地诵读政治课本,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开夜车读书,而她排解压力的方式就是孤独地跑圈。

武平一中的教学环境在十二年之间发生了很大改善。王一然摄

林佳燕六七岁开始干农活,十来岁已经可以打零工了,帮母亲挑一天的砖,能赚十二块钱,贫穷让这个农家少女显得内向、不自信。在弟弟出生以后,家里更加拮据,但母亲告诉她:“妈妈拼了命也会供你读高中,考大学。”

纪录片的结尾,林佳燕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对外汉语系,这是一所级别的名校,按理说,母亲的愿望已经成真了。

初到大学,同学们依据兴趣爱好迅速地成为朋友,角落里的林佳燕虽以高分被录取,但在特长/爱好一栏却空空如也。她又比许多同学多填写了一张表格——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

她通过做家教来挣取生活费。一次,她为了鼓励一个略显疲倦的小学生,就对着学生的一双修长的手指说“等高考结束了,你可以去学钢琴。”没想到学生的钢琴早已经过了十级。林佳燕一时语塞,想起了自己只有学习与农活的童年。

她也一直







































乌鲁木齐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ngyanshizx.com/lysh/72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