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礼记·王制》中已记载了帝王贵族的宗庙制度。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初立祠堂时,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 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 谢氏开基祖万十二郎公祖庙 ?谢氏祖庙?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谢氏开基祖万十二郎公祖庙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申伯六十世祖光肇公,任福州太守,子孙遂居福州。光肇公曾孙正吉公,携澄源、澄庸二孙旋迁邵武。公元年间,澄源公随祖再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溪开基,为该支谢氏入闽西一世祖。二世祖十一郎公于宋建隆二年(年)与弟十七郎自宁化石壁溪迁连城县曲溪口。甫二年又徙上杭古田谢峰溪。三世祖十九郎公再迁上杭古田谢家坊(今古田镇荣屋村),至此即安居于古田。 宋末,古田十世祖数兄弟因战乱各奔东西,万十二郎公偕妻吴氏携子小五郎,避乱到龙岩邑龙门里上坪水尾隆安楼卜地而居。后裔尊为适中谢氏开基一世祖。祠建于清乾隆甲子年(公元年),址保丰村“崇报堂”和中溪村后窟仔“追报堂”。传到六世祖长房广宁公生五子:阳周、阳龄、阳德、阳泰、阳旻;次房广生公生四子:阳璿、阳瑜、阳绍、阳显。两房共九兄弟,称为适中谢氏“九阳”。广生公于明成化十八年(年)买得吴德高户里长的户头,遂另开一户。此时,广宁公为龙门里三图二甲里长,户名阳高户;广生公为龙门里五图六甲里长,户名阳明户。七百余载来,适中谢氏两户人丁如日中天、腾云直上。年户籍在适中的人口统计:阳高户人,阳明户人,共人。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及世界各地都有适中谢氏裔孙,外迁人口己超过本籍人口。十四世裔孙肇元公诗赞万十二郎公曰: 始祖原居在古田,胡元扰乱徙岩坪; 同妻吴氏离家去,携子五郎缘路前; 胜步乌笼堪止足,经营蜗屋得安全; 相传四百有余岁,子孙于今有万万。 左起:谢舜铭(适中谢氏宗亲会理事会计);谢梓元(适中谢氏宗亲会理事常务会长);谢兆文(适中谢氏宗亲会理事会会长);谢龙水(适中谢氏宗亲会理事会副会长) 本文来源:谢兆文宗长 编辑刊发:谢宝贤 若有不妥之处,联系整改! “谢氏家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