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阅读龙岩。龙岩的文化蕴藏于条条小巷之中,有的残破,有的斑驳。但是东关楼巷是新罗区保存最好的古巷了。 △点击上方音频,聆听东关楼巷的故事 主播:何鹏一段文字讲述心情 一个故事记录生活 阅读龙岩 讲述龙岩城的故事 新罗区保存最好的东关楼巷 连丽燕 东关楼巷位于东城东门外东新村的平寨坊。东新村是龙岩市新罗区东城街道一个人口十分密集的旧村寨。由于新罗区新城移向西南片发展,旧城东片区没有大规模开发,旧巷道得以保存,东关楼巷至今仍保存一批古民居、旧祠堂和寺庙。唐朝龙岩建县以前,此地属苦草镇的东郊荒野,人烟稀少,建县后城外建有四个城防营寨,其中东寨地势平坦称平寨。宋代时平寨已成小村庄,明清时发展到千户人家,街市繁华,商贾云集。现在人口约2千,居民以连、陈、黄、林、邱、苏、倪、潘、张、强、吴和廖姓为主,聚族而居。在村寨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房屋,以前连姓人家分为大房、二房、三房、直至六房,规模很大,家家有水井,户户有天井,处处有小巷,这里巷道连着巷道,岔道连着岔道,曲径通幽,穿行在其中颇有迷宫的神秘。历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多,不断的扩展居住空间,但因缺乏统一的规划,形成众多的巷道,东西南北左右两侧不断分出条条支巷,一直往里延伸弯曲似条弯龙,初来者一不小心就不知身在何处。到民国时已经有大小巷20多条,统名为平寨坊,俗称“平寨十八巷”。相传太平军入岩时,大部队驻在城南后盂村的军营岭,那个时候平寨人为避“红毛乱”,已经逃进东宝山牛坑一带避难,而有一队太平军进入平寨后,左冲右窜半天也出不来。 东关楼巷名称的由来是龙岩古城间原有一圈古城墙。古城墙东边建有东门楼,东门楼外米处建有一座东关楼,这条巷与之相连,由此得名。它是十八巷中的第一大巷,也是最笔直的一条巷,历史悠久,位置优越,始于东兴路中段西侧,巷道约3米宽,长约米,左右设有排水沟,它由青石板与水泥混合铺就。平时总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鸡犬相闻,人气十分旺盛。东关楼巷左右两边随处可见明清时期古民居,历史较久最高大最精致的古民居有连江清的东关楼巷1号翠岫瑶楼,还有连辛柄的东关楼巷8号、黄姓的东关楼巷7号、林姓的东关楼巷14号、吴姓的东关楼巷17号和连姓的20号等六座。这些古民居基本保留外大门、内大门、耳房、彩绘、木雕刻、石窗花、天井、院坪、围墙和古井等岁月久远的遗迹。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有黄姓的7号古民居。东关楼巷里还有几座古祠堂,主要有连氏大宗祠,抗日战争时台湾义勇队曾于此驻扎、办公。由外到里还有连氏三房世德堂、强氏宗祠、林氏宗祠、吴氏宗祠、苏氏大宗祠和连氏分宗祠等7座。巷道8号对面有始建于清同治七年(年)的“新土地公庵”,供奉有明照先师、土地公神和文昌神,大约有年历史。巷道尾的26号附近有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老土地公庵”,里面供奉有吴公保生大帝、土地公和祖师公三个神位,保生大帝,姓吴名夲,北宋同安县人,生前医治百姓,因上山采药坠崖谢世,被民间谥为“医灵真人”。保生大帝信俗广泛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台湾地区、广东及东南亚华人地区。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农历逢年过节,居民来这里上香礼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国泰民安。曾经的龙岩最著名的米粉厂便座落在东关楼巷一号民宅对面。这里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一直是城邑一隅的政地带。 编辑:郑昳祺 责编:赖好 监制:吴庆安 联系我们 新闻-招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ngyanshizx.com/lysh/110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