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这种食物,大部分人觉得十分重要又没那么重要,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它虽然在我们的文化中留下“一天一颗果,疾病远离我”这样的谏言,但却是三餐之外的零食。生活中时常可见这样的父亲,一边教育孩子要多吃水果,一边又拒绝掉老婆递来削好的苹果。 在你心中,水果是怎样的食物呢?你觉得需要每天吃水果吗?你有每天吃水果的习惯吗?如果饮食结构中缺少水果,会不会有健康问题呢?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一定会。 《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吃得不好”占全球全因死亡总人数的20%。报告中指出,在我国与“吃得不好”相关的诸多饮食风险中,水果摄入不足高居第三。 放眼全球,同类的研究报告不是个案,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的,涉及全球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份调查显示,全球约1/7的心血管病死亡病例是与水果吃得少有关的。 那么,国人水果的摄入有多不足呢? 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摄入水果~g,而国人实际平均每天的摄入量只有40.7g,连1/5都不到。 是因为买不起水果吗?当然不是,不能车厘子自由不代表买不起水果。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吃水果的好处吗?应该也不是,介绍水果益处的科普文章简直不要太多。 那是为什么呢?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在饮食这件事情上,我们习惯了握有掌控权,这让我们更喜欢去定义什么是“合理”的饮食。 ·“榴莲、芒果含糖太高,会胖,还会起痘痘”。 高糖高脂的饮食确实有可能导致肥胖和起痘,但这绝对不会是水果的锅,超加工食品和过度的红肉摄入才是高糖高脂饮食的原凶。有些水果确实很甜,给人高糖饮食的印象,这里不得不又提起那句经典的“抛开食用量谈危害,都是在耍流氓”,理智的人不会把水果当饭吃,又何来高糖一说。依照上文中建议的食用量,一定要天天吃,年年吃。 ·“肠胃敏感,所以不能吃水果”。 对于敏感的肠胃,不要武断的决定不吃水果,可以细嚼慢咽,可以少量食用,可以不空腹食用……我的建议是多些感知与尝试。分享一个我亲身的经历,是关于猕猴桃的。起因是莫名的跑肚,之后我都会回顾了一下自己的饮食,两次之后便把目标锁定在猕猴桃的身上,之后我尝试每次都只吃1/3颗,肠胃就再没有抗议过。 那为什么我要如此坚持呢?因为多样性是健康膳食的底层逻辑,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种食物。 ·“湿、寒体质不能吃水果”,“健身怎么能少了牛油果呢”。 很多人喜欢赋予水果特殊的功效或者属性,有些源自玄学奥义,有些假借科学之名,结果就是,对某些水果十分追捧,对另一些则一口不吃。 水果只是水果,食物的一种,被经验与科学反复验证的普通食物。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尝百草、拓医学、饲牲畜、垦农田,历经数代人,验证上万年,最终药是药,食是食,毒是毒。一种日常的水果是隐藏的超级食物或是害人毒物,这种可能性明显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也会存在确实要谨慎食用水果的人群。 某些病患或服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医嘱。比如西柚与降脂药、降压药、免疫调节剂等超过80种药物会产生相互作用,其中40余种可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一般会格外注意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值,但并不是说GI值高的水果就要彻底打入冷宫,而是要通过了解GI值,来判断某种水果是只吃一口解馋,还是可以稍微吃上一点。 有些人对果糖过敏,也有对某些特定水果过敏的人,前者几乎所有的水果都不能吃,后者则要确定自己到底对哪些水果过敏。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一天一颗果,疾病远离我”这话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水果不是可有可无的零食,而是每天需要摄入的必备食物。水果的营养丰富是大众公知,但我们总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去拒绝吃水果,这导致了大范围的健康隐患。而要解决的话,可能也并不困难,每天在客厅的茶几上摆一盘水果,举手之劳很可能成为全家健康重要的砝码之一。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ngyanshizx.com/lyfz/137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