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应地话养生,温肾助阳春季始 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中医古老的养生学认为,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季养生应注重“养阳气、重养肝、防风湿、勤锻炼”等原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自然界阳气也开始升发,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顺应天时,法于自然,适时养生,方为正本。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黄帝内经》对春天的描写,提示春天是四季的开始,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呈现出生机勃勃,人体内的阳气也自然而然地向上向外疏发。《黄帝内经》提示:人体阳气根植于肾精,发源于命门(肾)。人体阳气不断地向外生发,需要我们注意保护,不能让阳气过多地发散于外,就像充满气的气球,漏了气。气球漏气了可以再次充满,但人体的阳气发散过多,疾病、衰老就随之而来了。故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养阳”成为春季养生的原则之一。 1、春季如何养阳 《黄帝内经》中这样描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句话,简单地告诉我们春季养阳的事项。首先要“夜卧早起”,动为阳,静为阴,不能总睡觉而阻碍身体契气机的生发,要顺应自然,适当地少睡早起。其次要“广步于庭”,就是要多做户外活动,促进阳气的生发;然后是“被发缓形”,即全身要放松,让身体阳气缓慢生发。做到这三点就是为了达到“以使志生”,“志”即是肾所藏之“神”。所以春天要好好保养肾精使其正常地生发变化,才能强身健体。 2、春季养生,上薄下厚 春天,气候变化多端,应适时穿衣,重要一点是“捂”即“春捂”。《摄生消息论》强调:“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寒风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早春乍暖还寒,寒易自脚下生,《千金要方》主张春季是由阴向阳过渡的阶段,阳气逐渐上升,阴气回落,而阴气多自下而发,所以春季穿衣要求“上薄下厚”。上薄有利于春季阳气的散发,下厚防止阳气散发过多,“导致阴气侵袭。《老老恒言》:“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春捂重下身,还需加强下半身的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3、饮食、起居调护 (1)合理膳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勿尽饱,同时需注意盐、蛋白质等物质的摄入。饮食清淡,远离辛辣、油腻,以免肾脏损伤。保持食物酸碱平衡,尤其是老人,最好食用一些偏碱的食物如牛奶、适量豆制品、萝卜、土豆、南瓜等。饮食中强调可多食春韭、大蒜、芹菜、山药等,各种时令素菜用粳米熬煮作粥,即利于消化吸收,又有助于春阳生发,为时令佳品。其中韭菜味甘、辛,性温,无毒。具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故又名“起阳草”。 (2)适寒温、慎起居、调心情在春季,曾患有肾病或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根据天气冷暖增减衣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患上流感等疾病,否则不利于肾脏的健康;多到空旷的室外走走,多呼吸新鲜空气,勤开窗户,保证室内空气流通;生活规律,早睡早起,避免过劳,切莫熬夜;保持大便通畅,保证每天正常的排尿,对保护肾脏、减轻肾脏负担十分有益;个人卫生要注意,睡前温水清洁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保肾防止细菌感染。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呵护肾脏的大好时机,因此,在春天来临之际,您不妨试着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肾脏进行保养,何乐而不为呢?(姚木铭) 姚木铭:副主任医师,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龙岩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龙岩市中医药学会青年分会会长,年在中国中医院肾病科及血透中心、医院肾内科进修学习1年,对各种肾脏疾病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二、四上午,周五下午。 门诊地点:门诊二楼内科第六诊室 (←长按复制) 龙岩新周刊 发行- 广告- 爆料邮箱:mxgdb .白癜风病发病原因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ngyanshizx.com/lyfz/2087.html |